今天得跟你们唠唠杭州一对普通夫妻的厉害事儿哈。上世纪80年代初的杭州,有俩当过知青的年轻人结婚啦,男的叫宗庆后,在工厂当工人;女的施幼珍刚从东北下乡回来。结婚那会儿家里穷得叮当响,全靠宗庆后那点微薄工资过日子呢。
说起来,那时候年轻人结婚真不容易,没房没车没存款,但他俩就是敢拼敢闯。其实吧,我觉得那代人特可贵,物质条件再差,精神头可足啦。不像现在年轻人,动不动就说压力大、房价高,都不敢结婚生孩子啦。
1982年女儿出生赶上计划生育,宗庆后这人脑子活呀,发现家家户户都特宝贝独生子女,就琢磨做儿童营养液生意。你那时候家长刚富起来点,最舍得给孩子花钱,一个孩子六个大人疼,营养品肯定好卖。他先给别人代加工,攒了整整7年钱。这7年里,别人家该买的都买了,该享受的都享受了,宗庆后夫妻俩硬是把每分钱都攒下来,到1989年终于自己开了厂子,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娃哈哈。
我特佩服他们延迟满足的能力,现在人哪有那耐心?信用卡、花呗啥的,想要啥立马能买到。但真正的成功者,往往都是能忍住当下诱惑的,宗庆后夫妻就是典型例子。厂子开张第二年就赚大发啦,一年挣两千多万!要知道那时候普通人刚能吃饱饭,万元户可稀罕,两千多万简直是天文数字。有次电视台去采访,宗庆后忙得没回家吃饭,桌上就俩菜一个汤,他老婆带8岁女儿吃得特简单。
这个细节特打动我,有钱了还能保持朴素,这才是真智慧。好多暴发户一有钱就炫富,买豪车住别墅,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。但宗庆后一家不一样,他们明白钱得花在刀刃上,企业发展才是正道。
这家人过日子特实在,老婆施幼珍从来不买金银首饰,也不跟别的老板娘比排场,就踏踏实实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。宗庆后经常睡办公室,两口子有时候一周都说不上几句话,但不管多晚回家,饭桌上永远给他留着碗筷。
说到这儿,我想起现在好多创业者的家庭问题,事业成功了,家庭却散了,为就是夫妻俩没共同目标,没相互理解。施幼珍这女人可不简单,懂得牺牲和支持,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做到的。
女儿宗馥莉从小看着爸爸创业,8岁上电视时才真正明白爸爸在做大事。后来她进公司,不是空降高管,而是从最基层干起,我特赞同这事儿。富二代最怕不接地气,不知道基层员工辛苦,宗馥莉能从底层做起,说明这家庭教育理念特正。
娃哈哈越做越大,从卖营养液到做可乐,做到上百亿啦。但这过程可不容易,90年代市场竞争激烈,外资品牌大举进中国,本土企业压力大。宗庆后能在夹缝中生存壮大,靠的不光是运气,更是实力和坚持。
我觉得宗庆后成功有几个关键,第一是时机把握得好,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空白多,敢干就有机会;第二是产品定位准,儿童营养品细分市场,他算是开拓者之一;第三是家庭支持到位,老婆不拖后腿,女儿也争气,让他能全身心投入事业。
但最重要的,我觉得是他俩的价值观,有钱了不忘本,成功了不张狂,这种品格在当今特珍贵。看现在多少企业家,一有钱就飘,要么移民海外,要么挥霍无度,最后企业垮了,家庭也散了。
宗庆后一家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成功不是一夜暴富,而是细水长流,不是个人英雄主义,而是家庭团队作战。施幼珍虽然没直接参与企业管理,但贡献一点不比宗庆后少,一个成功男人背后,往往有个默默付出的女人。
现在娃哈哈还赚钱,这家人还是过着简单日子,宗庆后出门坐经济舱,穿的衣服也朴素,这种低调务实的作风,特值得创业者学习。
时代不同了,现在创业环境和机会跟80年代不一样,但有些东西不变,比如对市场的敏锐嗅觉,比如坚持不懈的毅力,比如家庭的和谐支持,比如成功后的理性克制。
我常想,要是宗庆后生在现在这时代,还能成功不?我觉得肯定能,因为真正的成功者,不靠运气,靠品格和能力,时代变,但优秀品质永远不过时。
这故事最打动我的不是赚多少钱,而是成功路上展现的人性光辉,夫妻同心,其利断金,这话说着简单,做起来真不容易,可宗庆后一家做到了,还做得特好。你怎么看?评论区聊聊呗!
#热点新知#
晶顶网配资-金色配资门户网-正规配资炒股平台网址-配资官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