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、科技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,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与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,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。
7 月 10 日至 12 日,以"提质向新,智赢未来"为主题的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行,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50%、出口量连续两年全球第一的背景下,来自政、产、学、研、企各界的嘉宾代表,围绕"内卷治理""智能化跃迁""全球化突围"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。
从电动化领跑迈向智能化全面渗透
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领域已奠定全球领先地位,2024 年,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286.6 万辆,渗透率 40.9%;2025 年上半年,国内汽车产销首次双双超过 1500 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 12.5% 和 11.4%,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,内需市场明显改善。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依然抢眼。1 — 6 月,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 696.8 万辆和 693.7 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 41.4% 和 40.3%,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44.3%。
在论坛现场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透露,截至目前,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达到 10%。展望全年,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 1600 万辆,新车销量占比有望超过 50%。
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,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,使得产品性能和品质显著提升,同时,充电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,也打消了消费者的部分顾虑。从需求端来看,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的逐步恢复,使得汽车市场的刚性需求和升级需求得以释放。
这一成就同样得益于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协同,例如比亚迪兆瓦级闪充技术将补能效率提升至" 5 分钟充电续航 400 公里",极氪、华为等企业同步布局超充技术,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向"加油站级"规模演进。
然而,电动化竞争正从单一续航能力转向"技术组合化"创新。宁德时代推出的骁遥双核电池,通过钠 - 铁、铁 - 铁等跨化学体系组合,兼顾高容量与低能耗,为解决低温性能衰退、成本控制等痛点提供新思路。
智能化则成为产业竞争的"新赛道",2025 年,L3 级自动驾驶进入量产落地阶段,华为 ADS4.0、小鹏 VLA+VLM 模型等技术实现算力与场景适应性的突破,L2 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预计达 65%。
AI 技术的深度应用进一步重构产业生态:汽车之家通过"仓颉大模型"打造全链路 AI 营销解决方案,覆盖从用户需求洞察到售后服务的全周期;小鹏与华为联合开发的"追光全景" AR-HUD,则将动态光毯、复杂路况标注等功能融入交互体验,重新定义智能座舱价值。
论坛上,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强调,需推动"氢能高速""氢能走廊"建设,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,而地平线总裁陈黎明指出,智驾普及需突破算法、算力与工程能力的协同瓶颈。
内卷治理与全球化突围的双重命题
尽管市场体量持续扩张,行业"内卷式"竞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隐忧。"汽车行业利润率近 8 年持续下降。"付炳锋在论坛上抛出的数据,凸显了行业当前面临的严峻盈利困境。
2024 年汽车行业利润率连续第 8 年下降,2025 年上半年"增量不增利"现象仍未缓解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,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企业涌入,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,价格战此起彼伏。另一方面,汽车产业正处于向电动化、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,研发投入巨大,企业成本压力剧增。
价格战导致企业盈利空间压缩,部分车企陷入"以价换量"的恶性循环。付炳锋指出,需通过行业自律机制建设,规范拖欠账款、技术抄袭等行为,推动市场从"价格驱动"转向"价值驱动"。这一观点在论坛引发广泛共鸣: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反思增程式技术错失机遇的教训,强调"质量与创新排名优于销量";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则呼吁建立"行业统一战线",以自律与合作替代无序竞争。阿维塔科技总裁陈卓则认为,"目前很多因素都在倒逼车企全速奔跑,适应竞争,但激烈竞争的同时,种种迹象也在提示我们应该回归长期主义,坚守底线"。
面对这一困境,企业需要从多维度发力,实现从价格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变。技术创新是核心,加大在新能源、智能网联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投入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提升产品的技术附加值。例如,华为凭借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累,为汽车产业带来了先进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,赋能车企提升产品竞争力。冯兴亚的观点是,企业既需要有自己的坚守,也需要全面提升对客户需求的洞察能力、重构用户运营体系,拥抱和满足用户核心需求。"产品忽视情绪价值,难以脱颖而出",他认为,这是中国汽车品牌建设的关键点之一。
全球化布局是破解内卷的另一关键,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 585.9 万辆,同比增长 19.3%,连续两年蝉联全球第一。但欧盟反补贴关税、地缘政治壁垒等挑战加剧了出海难度。宝马大中华区总裁高翔明确反对单边保护主义,主张通过自由贸易与供应链韧性构建"效率与安全并重"的新型产业模式。
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狄薇斯提出,中欧需深化技术法规合作与数据互通,为车企全球化提供制度保障。与此同时,中国车企正探索"本土化生产 + 技术输出"的新路径:奇瑞、比亚迪等企业在东南亚、中东等地建厂,利用当地供应链资源降低生产成本;汽车之家海外版上线及"空间站"计划,则通过数字化平台赋能品牌国际化。
2025 中国汽车论坛折射出产业转型的复杂图景:一方面,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持续突破,推动中国汽车从"规模领先"迈向"质量引领";另一方面,内卷治理与全球化竞争倒逼行业重构竞争逻辑。中国汽车产业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,也面临着诸多挑战。但挑战与机遇并存,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、市场的持续拓展以及企业应对策略的逐步完善,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晶顶网配资-金色配资门户网-正规配资炒股平台网址-配资官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